top of page

        公共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被当做一种促进社区和谐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工具,以吸引游客和投资者。(Nick, Maarten & Joke 2012)在当今社会的城市化发展中,每一个城市都看似相同。城市的特点被快速的,无情的城市化和商业化所取代。人们的社会关系变得脆弱,邻里相遇,形同路人。人们缺乏机会和途径来认识生活中陌生的美好。因此,公共艺术的发展更为重要,它为人们的公共空间增添了活力,也使环境更加人性化。(Public Art Network Advisory Council 2014)

        公共艺术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它不只是存在在一个私密的空间或是美术馆中。它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甚至和日常生活发生联系。公众作为公共艺术服务的主体,他们对艺术的理解是多样的是不确定的,并且影响着公共艺术的形式和种类。在大众眼里,公共艺术是一些怎么也看不懂的雕塑作品,虽然被放置在公共空间但却依然很有距离感。

        在我所了解的艺术家中,刘若望《狼来了》这个作品体现了艺术作品与公众理解的距离,不论作品是被放置在草原上还是在城市中,其原本的意图是提醒人们应该对周遭的环境产生思危感。但当人们来参观作品时似乎沉浸在与雕塑照相,骑在雕塑上的愉快体验。我认为这是一件值得敬畏的作品,而不是用来玩耍的游乐设施。所以我质疑公共艺术应该如何被公众解读。一定程度上公共艺术表达的是艺术家内心的情感或者是某种思想,蕴含着艺术家对社会和生活的体验与感悟。

        公共艺术强调个人的体验,关注个人的感受,所以作为设计者如何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到设计中,从而引发公众参与。使公众对艺术作品有一种共同的体验从而带给社区积极地改变,并且在享受艺术的过程当中学习到新的知识或者激发新的感知。(Public Art Network Advisory Council 2014)

        每个人对艺术的感受是不同的,公共艺术的发展有利于市民审美力的提高作为设计师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艺术创造空间,引导参与者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来实现教育和学习的机会。Candy Chang的作品和Pink Seesaw就展现了公共艺术的这一方面。人们在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中也学习和思考如何正确的面对一个人的逝去以及重新审视对一堵墙的看法。

        我的项目是以人们的日常行为来设计作品,这些行为是人们本来在日常生活就会做的事情,例如下雨时触摸雨滴,轻踩路面的水坑等。我观察人们的这些行为并且把它们运用到我的设计中,希望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公众参与,从而鼓励人们关注和更深入地感知他们所处的环境。同时,能够实现教育与学习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也尝试在这些设计中增加人与人的互动,在提高人们的审美力的同时缩短人与人的距离,人与艺术的距离。

海德的项目中,我结合了新艺术时期的音乐作品,以展示当时法国艺术家对海德艺术家的影响。人们在这个铺地的引领下,一步步接近海德1.看到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会对这个地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印象。由于现在的海德艺术馆将售票处设置在2号馆,人们在游览时自然地从二号馆开始3号馆结束,然后兜兜转转的找到最原始的一号馆。我认为这不利于建立人们对场地的联系以及对当地的文化的了解。设计中,与音乐的结合,也是希望可以增添这个区域的活力,从而促使人们的交流。

水项目中,有一面墙我设计为征集当地市民关于生长在Yarra河边植物的画作。这一想法是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人们增加对河边植物的关注度。顶部的桉树花和桉树果子也是同样的设计目的。

How you took the sourest lemon that life has to offer and turned it i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lemonade.

--- This is us 2016 S1E1, television series, American, NBS, September 20, directed by Dan Fogelman.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