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AWAIT  2020.01 - 2020.6

本项目以实践性艺术为主,作品总尺寸为13.6米长,50cm宽。围绕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分别是:

  1. 公共艺术如何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来激发公民参与,从而为社区带来温暖?

 

   2. 如何使用公共艺术给一个地方留下印象,不仅仅是因为一个雕塑,而是因为有一种体验带来一些切实的情感?

 

   3.如何利用公共艺术促进公民审美能力的提高?

 

项目以中国传统艺术为主,采用现代艺术的表现形式。将中国的传统卷轴艺术带入到公共空间。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从而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国卷轴艺术的特点。从内容上探讨了中国24节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同时本项目也探讨了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理论在当代社会下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强调了公共艺术在社区和学校的重要性。

 

此外,本项目也针对,全球化文化和跨文化的理论做出了解读。将跨文化理念分别置于两个不同的语境下。如何通过作品解读跨文化对人们的意义也是本项目的重点。

 

项目起始于2020年新冠肺炎之时,因此,新冠肺炎的发展情况贯穿在文本分析中,作为项目形成的背景。完成后的作品于5月19号和20号分别展示在社区和学校的公共空间。

IMG_7243.JPG
IMG_7243.JPG
IMG_7243.JPG
IMG_7243.JPG

背景介绍:

 

我的留学生涯将在今年结束,回顾前两个学期的作品。虽然基本上达到了我的预期,但从文化上来看,我始终觉得自己没有做到非常好的结合。因此,这个学期我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出发点来开展我的项目。

 

此项目最初的灵感来自于一次偶然的我与一位老师(1)的交流,交流中我们主要以中国传统绘画及文化为主题,针对安徽省书画院40周年画展(2)展开探讨。他首先提到中国的青铜器代表着古代中国的一种等级制度。是王公贵人在各类仪式上所使用的器具。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许多画作,却将青铜器当做花瓶,用来插花和种花。由此,我们又将话题转向了中国传统节气。每到节气之时古人们总会外出摘花,并十分讲究的将花插入瓶中。这便是我项目的起点。

 

一个项目的雏形正在生成中,但2020年,似乎有一个属于世界人民的挑战也在悄然发生。2020年春节前夕,一种不知名的肺炎在中国的中部突然蔓延开来,一时间网上各类新闻消息不断。原本欢乐的中国年,被迫在人心惶惶的春晚(3)后结束。作为第一批被迫关在家的人,我的项目对我来说愈发的清晰起来。

 

最近街道终于又传来了嬉嬉闹闹的声音(4月份)。相较于前段时间,无论是白天黑夜,身边只有空调不断启动和指甲盖碰撞在显示屏上的声音。如果人们不得不出门,街道上充斥着勤洗手,戴口罩以及播报最新肺炎情况的广播声。似乎产生了错觉,这样的广播在城市中一夜之间扩散开来,无形中传来一种紧迫感和危险感。在Aural Postcards这篇文章中提到unfolded space using a metaphor of language as sound(用语言作为声音的隐喻来展现空间)文中提到的是不同国家的语言,而本文中提到的是不同性质的语言,这是一种来自于广播的可以制造紧迫感的语言。使人人都重视起现在所发生的事情。

 

我整个作品的构思在这一时期形成,每天在这些令人担忧的声音中静静的等待。这样的的等待是不安的,因为不止是网络,家人之间信息的交流也使我感到紧张。饭桌上,父母总会交流他们在手机上看到的各种骇人听闻的新闻。我感觉到自己可能产生了轻微的“替代性创伤”。(4.)

随即我减少了相关信息的输入,转战我的项目,对于我来说,这个过程让我明白静静等待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我的项目中没有以此次新型肺炎为核心主题。我认为新型肺炎发展的状况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挑战之一,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做的是在等待中继续好好的生活,利用这样的等待,充实自己,储备自己的内在能量。

 

现在,城市的活力正在慢慢复苏,我希望可以通过我的项目加速这种活力的产生。Aural Postcards这篇文章中提到城市通过声音来表示时间,我对这一段的理解是,城市的声音是这个城市的记忆,可以促进人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因此,我的项目设与公共空间,将采用中国传统手卷为载体,与人产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人们的交流。让城市的角落里多一点原来的欢声笑语。

 

项目内容:

 

我的项目主题与等待相关,等待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词,为此,我对它做了进一步的解读,在等待中生活,我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元素是时间。由此我自然而然的想到之前与老师的对话中提到的中国传统24节气。(传统24节气的解释over 2000 years ago, ancient Chinese scholars observed the changing of patterns in our natural world. The climates, the turning of the seasons and the astronomy. The scholar measured and divided the sun’s annual movements into 24 equal parts, creating the 24 solar terms according to observe the changing of the seasons, which were used to govern agriculture in ancient China。) 24个节气代表着季节的循环,时间的循环。完美的符合我的内容。此外我认为这也是一次很好地机会去发现中国传统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确定好内容之后,下一步是确定我的材料及方式。在参观安徽省书画院40周年画展的时候,我注意到,所有的画作均悬挂在墙上。而一些比较珍贵的画作,则被放置在玻璃展柜里。所有画子都展示在公共空间,但我发现在欣赏那些挂在墙上,没有玻璃隔着的画作时。我很难专注的去欣赏一幅画,常常是一眼看去,目光会被最抢眼的画作吸引去。而当观赏那些被放置在玻璃展柜里的画作时,我尝试探究画作的细节,但却被擦得锃亮的玻璃撞的头昏眼花。但是就是这样的体验,让我对中国的卷轴艺术产生了兴趣。

 

巫鸿(p.150-152)在他的书中提到,手卷的第一个特点是“总需要观画者用手来操作”第二个特点是,其媒介既是空间性的也是时间性的,观画的过程总是包含了“开卷”和“关卷”的双向过程。第三个特点是它是相对私密的。由于我的研究问题与人类的日常行为活动相关,于是卷轴画的第一个特点要求观众用手来滚动卷轴符合我的项目。第二个特点,能够展现作品与时间的联系。至于第三个特点,在现代社会语境下,我希望能够将中国卷轴艺术展现给公众,另外,我认为卷轴艺术的私密性不是绝对的,对于较长的卷轴来说很难做到由一个人来掌握画面的运行。

 

结合我参观画展的亲生经历,人们很难接触到实体的卷轴画作。一般观众会在博物馆或美术馆看到精美的画作,但大多都隔着玻璃。有时也会在电视节目中看到,或是在旅行的途中购买纪念品,但是这样的人群必定是少数,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钱买一幅廉价的假画挂在家里,只有少数的一群人他们会将卷轴艺术当做礼品送与他人或是当做收藏品。巫鸿也在文章末尾提到(p 194-195),如果现在的卷轴艺术不能够被人们手持观赏,这种私人收藏转移到了公共空间。那么人们如何能够感受到卷轴艺术的特性呢?这是我选择卷轴艺术作为载体的另一个原因。

 

项目方法:

    

上文中已经提到,手卷艺术需要与人的行为活动相结合。所以项目进行的主要方式是实践性的。人们需要在公共场合滚动一个12米长的卷轴,利用新的感受力使人们体验卷轴的艺术特性。所谓新感受力的概念来源于susan songtag,张正平在他的文章中解释道:他认为songtage的新感受力对于作者来说是在创造中放弃对内容的阐释,从而注重形式和风格。对于读者来说是忽略对作品内容的阐释,重点欣赏作品的形式和风格,从而获得一种新的艺术体验。(p17)

 

 

本作品的手卷整体布局与传统卷轴一致,包含引首,画心和拖尾。其中引首与拖尾以文字为主,而在画心则是以图画为主。在中国有一个成语叫移步换景,我将这个概念引入到传统的中国手卷艺术当中。画面会跟随人们的步伐而变化。巫鸿在书中提到手卷是一种结合了空间性和时间性的绘画形式,可以将其想象为古代的电影艺术。唯一不同的是,手卷艺术的观看速度完全由观者操作。(p152)相比之下,我认为手卷中的移步换景概念类似电影拍摄手法中的一镜到底。(详情见作品)我在设计画心的过程中,故意的没有使用过多的文字,仅仅是使用画面的不断变化和不同的构图来实现与观众的交流。刘丹凌 (2007, p.5)在他的论文中指出新感受力不局限为身体和感官的感受,同时也包含意识和精神的丰富性。此外,这样新的艺术体验充满趣味性,使作品和观众产生良性的互动,有利于获得观众的关注和感同身受。

 

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单纯的强加给观众一种来自于艺术家的个人解读或者个人感受。而是作为观众他们能感受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能看到什么?在这个作品中我拒绝带给观众一种个人化的阐释。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2020,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各种机器所取代,所以我们需要恢复我们的感觉,本作品通过剔除过多的阐释,调动观众的感知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感受作品的艺术性。张正萍提出:人们把感觉或趣味固定在主观的嗜好中,然后将其体现在艺术作品中。songtag认为,趣味存在于人类的行为当中。感觉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所以在我的作品中首先使用一种对手卷最直接的触感,人们将通过滚动,体验中国卷轴的趣味性和其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艺术特性。其次使用画面内容的变化与观众产生交流。

 

根据王尔德的看法,他认为事物存在是因为我们看见了它们,至于我们看见了什么,我们是怎么看见它的,这都取决于我们的艺术。(张正萍,p25)我的整个作品以图像为主,文字为辅。观众依据他们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视线决定他们将体会到什么。实践性的艺术体验会带给观众直接的感受。在songtag的新感受力理论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沉默的审美。其意义是通过破除现成艺术观念的限定,尤其是历史的重荷,实现艺术对生活的最直接的感受 (张正萍,P34)她曾借用了法国诗人瓦雷里的论述:。。。诗歌具有不同的艺术追求,表达无法言传的体验,用语言表现静默。我对这一点抱有不同的看法。

 

在我的作品中,卷末的拖尾部分使用了一首来自中国的朦胧诗 - 许许多多时刻,作者是顾城。我尝试利用现代诗歌阐述整个作品的内涵,由于诗作放在末尾,观众在推动手卷的过程中不会被诗中的意象所影响。而是在关闭卷轴时连同之前看过的画作使观众对作品进行第二次解读。

 

顾城的诗歌不追求其意象的密度与层次,重视诗歌形式的自由,这样的设置增加了诗歌的理解难度。(王灿,P30)顾城曾在书中说:他认为创新本身就是最好的继承,创新是传统的精髓,是传统生命力最好的证明。这一点在我作品的创造中深有体会,画面的构图和配色在一定程度上我参考了一些中国古画。传统从来都不是一个单向逐渐消失的过程,现代人们在提炼传统的基础上将传统不断地延续。新感受力强调拒绝过多的阐释和调动人的感官,从而感受艺术的美。而诗具备了这两个因素:美和精炼的语言。诗追求个体伦理,强调自我感觉与状态。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它是不可言说的,是诗人自己情感的投射,同时也构筑了作者与读者交流的桥梁。本作品通过诗的意象来解说图像,又通过诗调动观众的感知能力,去感受和发现等待在生活中的意义。

 

场地选择:

 

公共艺术以城市公共空间为主要展示区域,中国现在的公共艺术依旧大多以纪念碑式的艺术为主,或者说在大众的印象中公共艺术就是一种纪念碑式的艺术。中国艺术在90年代之前,是公共性和政治性的艺术,艺术属于当时的社会精英。90年代之后,大众文化的不断兴起促成了当时日常生活美学的形成。快速的城市化发展,使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不断增加。人们需要以艺术作为契机,增强彼此之间的情感维系。消除个体的相对独立(郭玮,p54)。

 

在2020年这个特殊背景下,我希望通过我的项目,给人们带去一些安慰和温暖。所以项目的展示区域首先选在了一个社区的内部。尝试通过将公共艺术植入社区的方式重塑社区的空间,从而将欢乐还给社区。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社区的活力。在经过几个月的隔离后,社区的人们始终保持着安全的交往距离,似乎像是一种后遗症。项目通过艺术实践的手法,将社区中的空间改造成一个供大众交流的区域。同时,通过临时性的公共艺术活动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郭玮在他的文章末尾提到:

 

艺术不仅可以从社会功能上潜移默化的影响民众,还可以为人们认识世界和现实生活增添新的视角,在维护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西方美学家Arnold Berleant提出了介入美学的概念,强调艺术介入公共空间,使参与者对艺术有一种全方位的投入。(Liu Yuedi, P384)当代的中国公共艺术缺乏本土化的特点。就我自己的经验出发,在游览合柴1912的过程中,我虽然能清晰的感受到设计作品的多样化,但同时也发现这些设计作品与场地之间几乎无联系。似乎只是一些雕塑作品被放置在了公共空间,我认为这样的展陈设计不利于人们了解公共艺术的内涵,反而加速了普通人对公共艺术的误解。公共艺术如何做到本土化的问题是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Liu Yuedi, P384)。Liu yuedi在他的文章中强调了生活美学的重要性。公共艺术不仅需要艺术家的积极参与和组织,也需要不同人群的参与和体验。其目的是通过体验艺术激发群体内部的交流,将艺术的本质回归到真实的世界,感受“日常生活的美学”。从而起到提高大众审美能力的作用。

 

举例来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中国现在的很多家庭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小庭院。虽然庭院是一个私有产物,但当它被置放在公共空间之后,具备了供他人观赏的作用。所谓生活美学,作为民众我们可以思考的是,如何将这个空间变得精致好看,又有自己的特点。这就需要民众独特的审美力。经过2020年初新型肺炎的影响,社区里的很多户人家开始自己在家种菜,装扮起了自己的庭院。使社区变成一种公共艺术,一种属于市民的公共艺术。从而形成了特有的社区文化。

 

当人们有时间去决定自己的生活节奏时,人们会怎样在等待中生活?这一主题思想也体现在我的作品中。作品选择的第二个展示场所在学校内部,此次的作品我极力希望能够在学校做一次展示,众所周知,学生课业繁忙,大多数学生为了升学,埋头做题。在中国,学生们叙述必修课的老师们抢占艺术课(美术音乐等)和体育课已经成为网络上的搞笑段子。但我深深为这一点感到担忧,艺术和体育是治愈人们的有效药剂,学校对艺术教育的忽视无疑是对文化传承的忽视。一味地要求每一个学生拥有好的成绩是对个体差异的抹杀。我认为学校应该增加学生对各种艺术的输入。这里的艺术并不是指绘画作品,而是泛指所有的艺术种类。学生们在接触艺术的过程中,不仅是对他们繁重课业压力的疏解也带给了他们是提高审美能力的机会。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能给学校的学生们带去一些新的艺术体验。在缓解他们考学压力的同时,使他们能片刻的静下心来思考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品中的跨文化艺术美学:

 

跨文化这一概念是在全球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理念。它指出全球化这一表述的局限性。跨文化的研究对全球化这一概念提出了质疑:全球化概念的出现是否阻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传统多样性的发展。(斯然畅畅,2012)跨文化理论的出现为艺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基于本作品,我对跨文化理论的思考包涵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其置于中国语境下,其二是将其放置在其他文化语境下。跨文化理论的重点在于研究各种文化在形成过程中的互动关系,而非探究其文化的差异。

 

首先,若将这一理论放置在中国语境下,跨文化理念体现在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交流,我的作品尝试做到这一点。我用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展示传统艺术。跨文化艺术是一种跨越不同文化界限的艺术。在项目中我虽然使用中国传统卷轴作为媒介。但考虑到展示的特殊性,我还是将其与现代科技做了一些有机结合。在所有画子完成之后。我进行了扫描与喷绘。将原本画在熟宣纸上的画作打印到了绢布上,这一举动并没有违背中国传统画的初衷。

 

因为绢也是中国画的媒介之一。在上文中提到,中国画的材质特殊,若想让人们实际的体验原本的画作,事实上是对原画作的保护不当,因此,打印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巫鸿在书中回答了一个关于手卷复制品的问题,他指出在书中或者是在课堂上所使用的图像,都很难使学生们体验到手卷的可活动性。因此他采用实物原大小的高仿印刷品或者让学生们自己复制手卷来实现人们对卷轴的认识。(P197-198)

 

古代手卷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再现,有助于人们在当代社会了解国家的文化传承。跨文化概念的出现提醒了人们在接受到多种多样的外来文化的同时,思考如何能够保证本土文化的延续。跨文化理念强调了新的文化的出现过程包含了各种文化的互动。当人们真正的了解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才能做到更好地与外来文化交流。我希望通过我的项目触及本土文化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在中国当代文化中产生新的互动。

 

文化的出现代表着一种创造,交往,理解和阐释。作为非中国人,人们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是艺术家的责任之一。传播本土文化有利于中国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了解。同时,对非中国人来说,以他们的角度来解读中国文化,是对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各国人名重组和创造新的文化。

 

例如,一位德国的中国史学家雷德侯在他的书中利用模块化来解读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其第一章重点阐述了中国的文字,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不选择使用简单的字母而非要使用复杂的模块系统呢?他认为汉字比字母更加的有趣和优美,系统的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并且他用两张报纸的排版加以说明。(记得加图片p33-34)我认为雷德侯的这一观点有些片面,这两张报纸的排版从版面内容和形式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因此这样的对比缺乏说服力。对于我来说,我从这两张排版上所发现的不同是,英文不好做竖着的排版,这是英文报纸相比于中文报纸缺乏丰富度的原因之一,由于英文字母的特殊性,单词与单词的长短各不相同,这在竖排版中造成了很大的问题。

 

徐冰是中国当代艺术“海外军团”的代表性人物,我们着重关注他的《英文方块字书法》这一作品。这个作品是对跨文化艺术实践最好的解读,徐冰利用中国传统书法的特点,创造了英文字母新的书写方式。使英文变得像中文一样。这样的艺术无疑是给中国人和非中国人都带了一种新的体验。也给英文增加了新的排版方式。我认为这个作品的意义在于两种文化之间的有机互动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英文方块字书法》实为汉英两个书写系统之间的转译,它超越了文本含义对等层面的翻译,直接指向以文字为根本的文化系统的互动,完成可英文单词向伪汉字符号的转化(张瑞)。

 

在我的作品中,我也尝试做了一些文字改变,例如这个印章-await。await是我整个作品的名字,为了展现中国传统艺术,我刻了一个看似满是英文的印章。但事实上,这些英文字母的原型都是中国的甲骨文。起初我只是单纯的寻找和英文字母形状相似的象形文字,但当我结束选择后,发现词语的意思为。依靠山,依靠水和人。其意义有一种中国画独特的韵味。

 

跨文化理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翻译,苏珊巴斯奈特曾说,翻译不单单是语言文本间的转换,同时是一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谈。(张瑞p90)举例来说,我作品中与24节气相关的内容,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是不适用的,同时,澳大利亚处在南半球,其季节也和中国相反。因此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并不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的24节气,当他们接触到作品时,能够跟随作品,短暂的体会中国丰富的季节变化,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入,对中国的进一步了解。由于文字的不同,图画对于非中国人来说是最易于人们理解的。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艺术提升了中国对外的吸引力。此外,由于历史的关系,24节气并不是只有中国才有,例如日本,他们也有日本的24节气,当然本质上和中国的传统24节气,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他们基于自己的文化特性加上了一些独特的节气,以指导民众更好的在日本生活。统称为杂节。(网页)这是一种跨文化理论早已在古代产生的证据。在当代社会中,网络的飞速发展,使每一种文化都成为一种跨文化。对于世界人民来说,跨文化理论的出现是不断反思本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我们更应该了解本国文化,明确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到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良好交流。

 

结语与反思:

 

本项目的主要展示地点在中国安徽,但是考虑到观看者的多样性,增加了网页的视频版本。手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本项目尝试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重回中国艺术的本质,给人们带来新的体验。在文化繁杂的跨文化运动中,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希望通过本项目人们可以明白,当我们开始意识到社会的不断改变时,一些传统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依旧努力的将一些优秀的传统保持原貌。

 

项目在接近尾声时,我开始对这个历时近六个月的项目进行了反思。一个项目的结束是另外一个项目的开始。目前在这个项目中,我看到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思考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但是我想在这里提出几个我在这个项目中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当卷轴艺术被展示在公共空间之后,是否需要扩大他的规模?

作为一个室外暂时性的体验艺术,它的体验感是否可以增加,不单单是触摸滚动卷轴?

是不是可以设计其他与卷轴相关的活动来丰富人们对卷轴的体验?

作为非中国人,如何能在现实中通过艺术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如何吸引更多的成年人?

 

以我自身的跨文化经历,是否可以针对特定的地点设计一些特定的艺术活动?

。。。。。。

 

因此,我的下一个阶段,将会以这些未来得及考虑的问题入手,继续我在艺术道路上的研究。

1. Born in October 1965 in Hefei, he studied under art master Lai Shaoqi. Now he is the deputy secretary-general of China Ceramic Art Committee and a national first-class artist.

2. Anhui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cademy was founded in 1979, under the Department of Culture of Anhui Province, is a full alloc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mainly engaged in the study and cre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3. CCTV New Year's Gala is a comprehensive cultural evening party held by China Cent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headquarters on New Year's Eve to celebrate the New Year. Started in 1979, officially opened in 1983 and in 2014 it was positioned as a national project.

4. "Vicarious Traumatization" mainly refers to after witnessing a large number of cruel and destructive scenes, the damage challenges the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tolerance limitation, indirectly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psychological anomalies.

5. 

Introduction- 引(yǐn) 首(shǒu)

The status of blank paper on hand scroll mounting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he first part of a handscroll for Chinese painting. It acts as a side page on the cover of a book, about two-tenths the length of the picture.

The core of painting - 画(huà) 心(xīn)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croll, the area of the image.

 

The tail of scroll - 拖(tuō) 尾(wěi)

The status of blank paper on hand scroll mounting in 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Can write a poem or a postscript on it and it would appear at the end of the scroll.

6. Inscriptions on bones or tortoise shells of the Shang Dynasty. It is the earliest text form known in China. It is the key for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Modern Chinese characters are derived from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timg.jpg
IMG_6936.JPG
Photo by Liucheng Yujian
万物中中文与英文�的报纸对比.jpg
未标题-1.png
await 章.jpg

       该项目意在开展一个串珠工作室,制作一些个人物品。 参与者需要提供对他们重要的东西的图片,并使用串珠技术创建一个形象。 每次活动约两小时,应学员的进度灵活安排。

 

       该项目的目的是利用珠串来鼓励参与者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并帮助参与者找到他们记忆中珍贵的东西。

 

       当人们想到公共艺术时,他们通常会想到公共场合的雕塑,尤其是一些奇怪的东西。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公共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边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清晰。它代表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也是艺术与市民之间的桥梁。因此,在我的项目中,我将探索如何通过做创意项目将人们聚集在一起,人们如何参与公共艺术以及他们在体验艺术作品后能得到什么。

 

       在这个项目中,我研究了人们对于分享他们生活中一段记忆的感受。对图片的选择是对记忆的筛选。而串珠则是一个分享的过程。 开展串珠的想法来自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在假期中,我开始在家学习珠饰工艺。 自学的过程中,我被这些小珠子折磨着。 但是在完成了一个小项目之后,这种愉快的心情持续了一整天。 然后我尝试制作自己的模板,创建自己的作品。 每当我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都喜欢分享自己的经历和作品背后的故事。 因此,我认为去开展一项社会活动来发展我的研究项目对我是有好处的。

How you took the sourest lemon that life has to offer and turned it into something resembling lemonade.

--- This is us 2016 S1E1, television series, American, NBS, September 20, directed by Dan Fogelman.

bottom of page